小区停车位长期被非法占用,居民们感到十分不满,但物业管理方却对此束手无策。

 

图片[1]-小区停车位长期被非法占用,居民们感到十分不满,但物业管理方却对此束手无策。-蓬勃资源分享网

关于电动自行车停放与充电问题,上海市已出台相关法规,并针对“飞线充电”等乱象进行了多轮集中整治。此外,市里在各住宅小区积极推广规范的停车和充电区域,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尽管有了明确的规定和完善的设施,居民普遍愿意遵守规范停车,但在一些小区,停车和充电问题仍然成为一大挑战。

例如,奉贤西渡街道鸿宝一村的尤阿姨向“新闻坊同心服务平台”反映,小区内指定的车棚长期被“僵尸车”占据,导致正常使用电动车的居民在寻求充电时,往往找不到合适的停车位。

 

近期,小区停车棚中的“僵尸车”数量激增,尤阿姨透露,这样的情况已持续一年多,以至于她和家人回家充电时都无法进入车棚。

记者实地探访了尤阿姨家楼前的车棚,发现其中停放着四辆长期未被使用的非机动车,这些车辆表面布满锈迹,覆盖着厚厚的灰尘。尤阿姨表示,有时情急之下,她不得不将这些积满灰尘的僵尸车移至一旁。“在挪动这些车之前,我内心十分恼火,原本并不愿意这么做。毕竟孩子需要用车上班,无奈之下才不得不移动。”

 

图片[2]-小区停车位长期被非法占用,居民们感到十分不满,但物业管理方却对此束手无策。-蓬勃资源分享网

锈迹斑斑的“僵尸车”布满灰尘

这些“僵尸车”不仅占据停车位,阻碍正常车辆的停放和充电,还让居民们担忧其带来的安全隐患。专业人士指出,长期无人维护的“僵尸”非机动车确实存在一系列现实风险。

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副所长韩新表示,由于电池老化和故障,这些车辆容易出现电池鼓包、漏液等问题。一旦发生短路,可能引发火灾。长期暴露在风雨中的“僵尸车”电器线路会逐渐老化,尤其是那些私自改装的电瓶车。这些车辆通常无人管理,周围堆放的纸板、塑料瓶等易燃物品一旦接触火源,极易引发火灾。除了火灾风险,废旧电池的随意堆放还会造成环境污染。由于缺乏管理,电池报废后可能污染土壤。

此外,这些“僵尸车”还破坏了原本建立的停车充电秩序,导致“飞线充电”等乱象再次出现。

然而,这些明显报废的车辆为何无人清理呢?记者询问了小区物业和居委会,他们表示问题并不简单。“僵尸车”毕竟属于个人财产,若没有主人主动废弃,也没有权威部门认定为废弃物,基层单位清理确实困难。

小区物业表示,他们曾张贴“认领告示”,但效果不佳。特别是那些锁在车棚栏杆上的“僵尸车”,难以处理。

鸿宝一村居民物业经理孙苏平表示,找不到主人的“僵尸车”不敢动,担心被讹诈。一辆红色的电瓶车虽然找到了主人,但对方不愿挪车。他表示,已通知过车主,但对方表示以后还会使用,不能强制挪车。

目前,居委和物业只能对可以挪动的“僵尸车”进行集中停放。记者在一处车棚看到,已有26辆“僵尸”非机动车被集中挪至没有充电桩的位置。

图片[3]-小区停车位长期被非法占用,居民们感到十分不满,但物业管理方却对此束手无策。-蓬勃资源分享网

物业表示,他们只能将可移动的“僵尸车”进行集中停放

这一做法虽非长久之计,却已是物业和居委会能采取的极限措施。

上海申道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杨邹华指出:

即便张贴了三次通告,或在小区内通过居委会和楼栋群继续发布公告和照片,仍然无人认领。尽管如此,即使公告张贴,物权并未因此转移。物业已尽力采取所有可能的方法,但能否认定车辆已作为遗弃物,目前尚无相应的法律规范赋予物业这样的权利。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即便物业已尽力,仍可能面临一定的风险。

无疑,这些“僵尸车”无论价值高低,均属个人财产。剥夺或处置他人财产是一件极为严肃的事情,必须依法进行,并需由权威部门进行认定。物业仅是企业,居委会也只是“自治组织”,若由他们直接处置他人财产,则会导致混乱。

实际上,这一问题并非空穴来风。记者在社交平台上观察到,许多网友对“僵尸车”表示强烈不满,呼吁尽快清理。

 

 

图片显示,有车主在清理过程中表达了强烈的不满,他们四处投诉并要求赔偿。即便物业赔偿了数千元,这些车主仍然感到不满足。

这充分证明了杨律师所言的“一旦清理,就必须承担风险”这一观点的真实性。

 

图片[4]-小区停车位长期被非法占用,居民们感到十分不满,但物业管理方却对此束手无策。-蓬勃资源分享网

有网民反映,自己的车辆被物业管理方移走。面对这一普遍现象,如何解决“僵尸非机动车”这一既常见又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呢?

为减少矛盾,法律专家建议,小区应制定业主公约,通过业主的共同意见来推动问题的解决。例如,可以召开业主大会,专门针对小区内的“僵尸”车辆制定处理方案,并授权物业执行。比如,通过张贴公告的方式,将车辆移至指定废弃地点进行二次排查。若经过公告后仍无人认领,则可视为无主财产进行处理。

基层街镇也表示,他们正在通过社区自治来探索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西渡街道社会工作版工作人员秦震宇表示:

我们加强志愿服务,近期将联系志愿者和楼组长开展针对“僵尸”非机动车的清理行动。同时,我们也会加强回收服务,提供上门预约回收服务,从源头上减少非机动车的处理问题。

为了持续、全面地解决这一问题,法律专家还建议,通过完善法规政策为基层治理提供支持。

上海申道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杨邹华指出:

首先,基层应尽力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其次,当所有措施均已用尽后,可以自行认定该车辆为遗弃物,并进行处理。这需要一整套法律法规的完善,以使物业有更完善的处理方法,并勇于提供更好的社区服务。

尽管“僵尸非机动车”看似只是让人烦恼的存在,没有“飞线充电”那样显眼,但它们带来的安全风险同样不容忽视!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4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