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嚣张,竟敢对记者动手!
继新华社记者遭遇围攻事件之后,又有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遭受该企业员工围殴,相机被暴力摔坏!
在这个自媒体时代高度繁荣的背景下,此类事件的发生令人难以置信。
然而,随着事件的曝光,更多幕后细节逐渐浮出水面,网友发现,这家公司竟然还被评为十大“典型”企业之一……
此事件需从其源头追溯。
陈先生,一位普通的市民,在长沙经营一家农家乐。近期,他突发奇想,计划在农家乐周围安装一圈灯带。
在完成设计方案后,陈先生在长沙当地聘请了一些工人负责安装灯带。
由于未外包,所有材料和电缆均由陈先生自行采购,电缆更是从一家口碑良好的本地公司购得。
然而,在安装过程中,电工告知陈先生,该电缆过细,若电压过高,存在安全隐患。
按照常理,陈先生此时应立即退货退款,并向电缆公司追究责任。
但考虑到若直接上门,对方可能会推卸责任,声称陈先生调包了线缆。
因此,陈先生决定在该公司再次订购另外两种规格的电缆,并将它们寄往一家具有鉴定资质的外地公司进行鉴定。
事态的发展自然顺理成章,陈先生在获得检测报告后,便携带了质量不合格的电缆前往该公司。他手持检测报告,寻求一个合理的解释,然而对方却理直气壮地辩称,检测报告所依据的是国家推荐的标准,而他们生产的产品则是按照企业标准来制造的。
言外之意,他们坚决否认自己的产品存在任何问题。
陈先生怒不可遏,于是查阅了该公司所宣称的企业标准,却发现检测结果显示连企业标准都无法达标。
此刻的陈先生愤怒至极,但面对该公司却毫无对策。
在万般无奈之下,陈先生决定联系记者,表示:“若不给我一个合理的解释,我将邀请记者一同前来。”
陈先生迅速联络了四位记者,分别来自本地电视台、省级电视台、都市频道以及政法频道。
紧接着,7月15日上午,一群记者携带设备抵达该公司,并与法人代表取得了联系。
该公司法人名叫谢某,在采访初期,他的表现相当正常,仅表示自家公司的产品没有问题,并流露出自信的态度。
记者出示了检测报告,法人谢先生立刻显得惊慌失措,将记者留在原地后转身离开。目送他离去后,记者便开始尝试向陈先生询问详情,然而,话还没讲几句,谢先生又转身回来,开始驱赶记者。
记者尚未反应过来,谢先生便突然动作,强行夺走记者的麦克风、录音笔和摄像机,随后开始破坏这些设备。
甚至企图夺取另一位记者手中的摄影手机,尽管该行为被制止,但一名男性记者的眼镜被摔碎,脸上还留下了数道伤痕。
经历了一阵混乱的破坏后,记者们立刻报警。附近派出所的民警迅速抵达现场进行处置。
幸运的是,现场有多名记者,并有完整的视频资料。警方介入后,迅速以刑事案件立案展开调查。
截至目前,即记者遭受攻击的次日,涉嫌行凶的谢先生已被警方逮捕并羁押。
我国记者协会对此事件亦表态,将密切关注此事的发展。
尽管公开资料中尚未透露该公司法人为何会如此激动。
然而,回顾去年年底新华社记者遭受袭击的事件,以及随后官方媒体发表的一篇文章,其背后所隐藏的真相已经相当明显。
该事件发生于去年11月,当时两名《经济参考报》的记者在采访中铁七局某工地时,不幸遭到殴打。
按照常理,作为新华社的记者,他们的地位在业界应该是相当高的。
在明确身份并公开亮相之后,他们依然遭受了当事人的群殴,连用于记录证据的手机也被强行夺走。
此事件之后,湖南日报的一篇文章直接指出,被打事件实际上暴露了涉事者对被曝光的恐惧。
若非真的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又何必抢夺手机、围殴记者?这无疑是一种做贼心虚的表现。
此理同样适用于当前的事件。若非真有鬼怪,何以提及检测报告便显得焦虑不安,甚至拒绝记者继续调查并采取暴力行为。
事件发生后,仍有记者致电该企业,对方明确要求记者撤下所有视频内容。他们理直气壮地宣称这些报道均为虚假信息,并声称记者侵犯了他们的肖像权。
他们反复声称无需道歉,各种推卸责任的说法层出不穷,甚至还有指责记者的意味。
直至昨晚,记者再次进行现场采访时,该公司依然维持着正常的生产运作,并未观察到任何处理措施的实施。这让人感觉,即便法人已被捕,似乎问题也就到此为止,对于那些劣质产品,仿佛无需进一步处理。
随后,有网友深入挖掘,揭露了该公司的详细背景,发现该公司早在7年前就已经被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开批评。当时,该公司销售的电缆属于未经许可的非法生产和不合格产品,因此被列为十大典型案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