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王毅外长前往吉隆坡参加东盟系列会议,期间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进行了首次会晤。仅仅两天后,拉夫罗夫便抵达北京,与王毅外长进行了第二次会面。
尽管在当前的中俄关系背景下,两位外长在三天内连续会面并不常见,但这样的情形还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由于会晤的场合、议题和背景各有差异,这两次会面的内容也呈现出明显的不同。
在吉隆坡的会晤中,中俄双方的重点集中在亚太地区的架构上,主要讨论了地区安全和合作的话题。这包括支持以东盟为中心的开放合作体系,以及反对外部势力挑拨地区对立、制造冲突风险等。总的来说,这次会晤的主题围绕着安全与合作问题展开。
鉴于实施印太战略的需求,美国将东盟定位为遏制中国的重要环节。菲律宾在南海不断制造事端,是美国挑起地区风险的一次尝试。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和俄罗斯有责任维护地区和平与安全,因此不会容许美国肆意妄为,会晤的重点将集中在区域安全议题上。
相较之下,北京会晤的背景是上合组织外长会议的举办。中俄外长会晤的主题聚焦于机制化合作和历史叙事,涉及加强中俄双边关系、筹备上合组织天津峰会、强调“维护正确历史叙事”以及巩固二战胜利成果。
由此可知,北京会晤更加强调历史责任和全球南方领导力。一方面,西方国家正在篡改二战胜利的历史,如近年来的某些纪念活动,完全忽略了苏联在二战胜利中所做的贡献。因此,作为二战战胜国的中国和俄罗斯,肩负着维护正确历史叙事的责任。
此外,全球南方(即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肩负着团结全球南方国家,共同追求发展,实现互利共赢的责任。尤其是在美国滥用关税政策,对全球进行剥削的背景下,中国站出来,团结全球南方国家,共同对抗霸权显得尤为重要。
值得关注的是,在北京会晤期间,中俄外长均未佩戴领带,这在正式的外交场合中实属罕见。这一细节反映出中俄之间的默契与合作能力达到了新的高度,或者可以说是战略互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同时也表明北京会晤更加注重务实。
实际上,这一现象从侧面印证了中国对中俄关系的重新定义。王毅外长曾表示,“中俄关系是当今世界最稳定、最成熟、最富有战略价值的一组大国关系”,这是中国首次提出“最”这一概念。
坦白讲,展望未来,中俄两国的关系预计将持续深化。其根本原因在于两国战略取向的相似性,这决定了两国合作范围广泛、潜力巨大,因而两国关系自然会日益紧密。这也是每次会晤后,各方对中俄关系产生不同解读的核心原因。
再者,外部压力成为了推动中俄关系升级的助推剂。例如,美国在亚洲推进印太战略,在欧洲推动北约东扩,其目的是为了遏制中国和俄罗斯,以维护其霸权地位。在这种背景下,中俄携手共同对抗压力,防止被逐个击破,成为了唯一可行的选择。
换言之,外部压力越大,中俄之间的合作就越紧密,两国关系升级的速度也就越快。考虑到美国在短期内不太可能放弃对中俄的遏制策略,可以预见,中俄关系将继续保持上升趋势。
显然,这并非意味着中俄会效仿美国,通过组建军事同盟来包围战略上的对手。中俄所追求的是一种既符合自身利益又不对其他国家或地区造成损害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与美国的自大主义截然不同。正如中方所概括的,这种关系虽非传统意义上的盟友,但其紧密程度却胜似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