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方面最近向海峡对岸的国民党老兵发出了一份邀请,计划在即将举行的阅兵式上,为这些抗战英雄颁发勋章,并辅以“送奖上门”及提高医疗补助等关怀措施。
谁知,这份跨越时空的善意,却被台湾防务部门负责人顾立雄一口回绝。他给出的三条理由,无非是声称抗战功劳属于“中华民国”,指责大陆搞“统战分裂”,甚至扬言要推动所谓“抵抗侵略”活动。
一场本应属于整个民族的庄重纪念,为何转眼间就成了一场围绕历史叙事权的政治博弈?这背后既有历史的纠葛,也有现实的算计。
要理清这场争议,首先需要审视抗日战争的真实面貌。抗战的胜利,并非一党一派之功,而是整个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的结果。当年,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确实付出了巨大牺牲,淞沪会战血战三月,重创日军。
与此同时,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也在敌后战场开辟了另一条战线,八路军的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新四军在苏南炸毁虹桥机场,有力牵制了日军行动。这一点,就连国民政府在1938年的《抗战周年宣言》中也曾承认,是“前方后方,前方后方,万众一心”的结果。
在长达十四年的抗战中,中国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每一座无名烈士墓碑,都镌刻着全体中国人共同的付出。
可是,台湾的民进党当局在历史面前,却玩起了“选择性失忆”和双重标准。他们一边阻挠台湾老兵接受大陆的表彰,另一边却对日本的殖民历史态度暧昧。对于台湾同胞曾被强征为“慰安妇”的血泪史,以及高雄“噍吧喯事件”中上万同胞遭屠杀的惨剧,他们鲜有提及。
赖清德甚至曾将日本殖民工程师八田与一的铜像称为“台日情谊的象征”。这种对侵略者的美化和对同胞苦难的漠视,让两岸民众义愤填膺。
有台湾学者也忍不住讽刺,这种不敢直呼侵略者其名的“反侵略”,更像是一场政治表演。说到底,一些从未参与过抗战的人,如今却想将抗战功劳据为己有,其行径与窃贼无异。
在对待抗战老兵的问题上,大陆的温情与台当局的冷漠形成了鲜明对比。大陆方面计划“送奖上门”,并承诺大幅增加留台老兵的医疗补助,这实实在在的关怀,恰好戳破了台当局以政治为名的借口。而台当局对这些民族英雄,长期以来却不闻不问,既想利用老兵的功绩装点门面,又不愿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与善待。
不过,历史的记忆无法轻易抹去,老兵们的心声依然能够跨越海峡。一位老兵在镜头前情绪激动,道出当年浴血奋战的初衷:“就是为了让中国不灭!”另一幕更具象征意义的画面是,在桃园,97岁高龄的周广生老人通过视频,用颤抖的、因战争而残缺的右手,向屏幕上飞过的歼-20战机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这种跨越海峡的仪式感,远比任何政治口号都更触动人心。历史档案也清晰记录着,1945年台湾光复时,台北街头挂满了“庆祝祖国胜利”的横幅。
台籍日本兵林水木的日记中那句“被送到菲律宾时,我才意识到自己注定是二等公民”,更是从反面印证了祖国认同的珍贵。大陆为抗战英雄颁发勋章,正是在守护这份两岸共享的民族“基因密码”。
历史叙事的争夺背后,是关乎统一大势的现实考量。大陆的阅兵式不仅是纪念历史,也是一种力量的展示。据悉,阅兵将亮相的新式作战力量,包括能有效威胁台湾能源生命线——高雄港的水下打击系统,以及先进的网电对抗装备。
早在2024年的“汉光演习”中,美方顾问就曾指出台军网络系统的脆弱性。今年6月,东部战区在未预告的情况下举行实战化演习,歼-16D电子战机让台军雷达瞬间失灵,075型两栖攻击舰也抵近高雄外海。悬殊的实力差距,使得任何军事推演都显得苍白无力。
抗日战争的根本目标,是维护国家主权与民族统一。如今民进党当局将民族伤痛当作谋取政治私利的工具,最终必将遭到历史的反噬。
在这场风波中,处境最尴尬的或许是国民党自己。面对这场本应由自己主导的历史话语权之争,其党主席朱立伦至今保持沉默。回想2015年,时任台湾地区领导人的马英九尚且敢于表态,支持老兵前往大陆。
如今的国民党,却因害怕被扣上“亲中”的帽子,连为自身历史正名的勇气都已消磨殆尽。这让许多蓝营基层支持者深感失望:如果连自己最光辉的抗战历史都不敢大声主张,那国民党与民进党还有何区别?
历史是一面镜子,既映照过去,也指引未来。铭记苦难是为了激励后人,而不是为了炫耀胜利果实,更不应沦为肮脏的政治筹码。任何试图切割历史、背叛民族的行径,终将是徒劳。在历史的镜鉴下,一个民族的未来将走向何方,答案或许已不言自明。